专题栏目:ARVRMR虚拟现实

元宇宙风起 AR/VR赛道暗流涌动

乘着“元宇宙”风起之时,诸多上市公司纷纷布局。那么,收入主要来源于营销服务,研发投入不足5%,“硬科技”方面缺乏突出表现的“元宇宙第一股”能否获得市场和投资人的认可呢?

在9月8日凌晨举办的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上,AR硬件再次缺席。早在2015年,苹果就收购了德国一家虚拟现实技术初创公司Metaio,开始着手AR领域的布局,但至今仍未能看到相关产品。

反观国内AR/VR市场,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兴起,以AR/VR头显设备为元宇宙主要的硬件入口,字节跳动、腾讯等互联网大厂已经开始积极布局,歌尔股份、欧菲光等上市公司也凭借消费电子领域龙头企业的优势,在VR/AR硬件供应链上有所动作。

此外,在IPO公司中也不乏“元宇宙”概念的践行者。很早之前就进入AR/VR领域的飞天云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天云动”)的IPO已于9月1日通过港交所聆讯,有意思的是,其被冠以“国内元宇宙第一股”的称号,在此殊荣之下,该公司的科技硬实力,以及商业变现能力备受市场关注。

VR/AR硬件赛道暗流涌动

VR是虚拟现实,即利用电脑模拟生成3D虚拟世界并提供近似真实的感官模拟;AR是增强现实,即利用电脑模拟将真实环境与虚拟物体叠加到同一画面或空间。中金公司认为,终端创新趋势下,AR/VR有望成为虚拟世界硬件入口,甚至下一代移动算力平台。

根据第三方市场研究机构IDC的最新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AR/VR设备出货量高达1123万台,同比增长幅度为92.1%,其中VR设备出货量达1095万台,突破年出货量1000万台的行业重要拐点。预计2022年,全球VR头显出货量为1573万台,同比增长43.6%。显而易见,AR/VR设备的出货量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IDC还认为,从硬件设备、技术水平、内容生态、创作环境上来说,2021年的AR/VR设备市场,相较于五年前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行业生态的发展也更加健康,产业基础更为牢固。

随着行业热度的提升,字节跳动、腾讯等互联网大厂都在积极调整布局。其中,字节跳动于2021年收购Pico,经过半年整合,在2022年全面发力,通过线上电商平台的大规模推广和流量扶持,以及线下旗舰店和专柜的快速铺开,Pico Neo3的销量实现了快速增长。根据Wellsenn XR对AR/VR产业出货量跟踪系列报告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Pico出货量为17万台,第二季度货量达到了26万台。

事实上,虚拟现实硬件赛道早已暗流涌动。据《红周刊》了解,歌尔股份就十分看好AR/VR领域,目前,虚拟现实相关产品已经开始为公司贡献业绩。根据半年报显示,歌尔股份在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36.03亿元,同比增长43.9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79亿元,同比增长20.09%。对于业绩高增长的原因,歌尔股份表示,这是得益于VR虚拟现实、智能家用电子游戏机及配件、TWS智能无线耳机、智能可穿戴等智能硬件产品及相关精密零组件产品需求的持续成长。

立讯精密似乎也将AR/VR领域当作下一个发展目标,其表示,未来AR/VR将是一个非常令人瞩目的产品线,公司作为全球领先企业的紧密合作伙伴一定不会缺席此类市场,包括零组件、模组和系统组装。

此外,欧菲光也于今年4月宣布成立元宇宙事业部,专注于AR/VR领域的光学镜头、影像模组、光机模组和整机组装制造等,多线并举加速AR/VR领域布局。

“元宇宙第一股”收入靠广告投放

除了诸多上市公司纷纷布局外,在IPO领域中也不乏“元宇宙”概念公司的身影。9月1日,被媒体冠以“国内元宇宙第一股”之称的飞天云动通过了港交所聆讯,其此次IPO拟募资约1亿美元,最快于9月底启动发行。

事实上,飞天云动并非资本市场新面孔,根据招股书披露,其前身是北京掌中飞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游戏相关业务,曾于2017年7月在新三板上市,但在2019年8月退市后,开始由游戏业务向AR/VR内容服务方向转型。据招股书显示,飞天云动主要提供各种与AR/VR相关服务的业务,主要包括AR/VR营销服务、AR/VR内容、AR/VR SaaS及IP业务。

根据艾瑞咨询资料显示,2021年,中国AR/VR内容及服务的市场规模(按收入计)为人民币217亿元,预期将由2022年的人民币357亿元增加至2026年的人民币130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8.2%。

按2021年收入计,飞天云动在中国AR/VR内容及服务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2.6%;在中国AR/VR服务市场(为AR/VR内容及服务市场的一部分)排名第一,2021年占市场份额的13.5%。截至2022年3月31日,飞天云动AR/VR SaaS平台的注册用户数量约1.46万名,付费用户人数2234名,付费用户每月创造的人均收入为510元。

从业绩状况来看,2019年至2022年一季度,飞天云动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51亿元、3.39亿元、5.95亿元和2.29亿元;同期,经调整后的净利润分别为4187.9万元、6160.9万元、10508.1万元和4019.7万元,增长速度较为可观。

飞天云动所处的AR/VR内容及服务行业是元宇宙生态中的场景应用层,但目前公司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于AR/VR营销服务、AR/VR内容及AR/VR SaaS业务。其中,营收占比最高的业务为AR/VR营销服务,该业务的客户主要为广告主及其代理,公司基于AR/VR互动内容向广告客户提供AR/VR营销服务,包括为客户制定AR/VR服务计划、设计AR/VR互动内容、投放AR/VR互动内容、收集、监测及优化数据及反馈等AR/VR营销服务。报告期内,公司来自AR/VR营销服务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比例的54.6%、41.9%、63.2%和72.3%。该项业务所占收入比重呈攀升趋势,这意味着飞天云动营收中的广告营销含量颇高,实际“含元量”则有所不足。

从竞争优势来看,飞天云动在招股书中指出,公司受益于元宇宙发展、快速增长的SaaS业务、全面的AR/VR技术、业务协同效应,以及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但如今AR/VR技术虽然在快速发展,但尚不“全面”。从团队历史经验来看,飞天云动早期的产品主要是休闲益智类、跑酷竞速类、动作射击类单机游戏,例如《飙车之神》《爱丽丝仙境消消乐》《战地枪神》等,知名度并不高,是否能对元宇宙平台搭建贡献经验,或者是为飞天云动在市场竞争方面提供助力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对于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飞天云动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处于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然而由于AR/VR内容及服务行业为新的及正在发展的行业,公司高历史增长率未必能够作为未来业绩的指标。

流量获取成本连年走高

“硬科技”含量似有不足

《红周刊》注意到,飞天云动以CPA、CPC或CPM定价模式向媒体平台或其代理支付费用,进行广告投放。在成本方面,2019年至2022年一季度,飞天云动购买广告支出的流量获取成本分别为1.15亿元、1.38亿元、3.11亿元和1.27亿元,占总成本比重分别高达65.6%、59.2%、74.2%和81.5%,显然,其流量获取成本在连年走高,其中的压力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飞天云动在研发投入上显得“诚意不足”。据招股书披露,2019年至2022年一季度末,其研发投入分别为1142.5万元、1504.6万元、2170.3万元和815.2万元,占当期的营收比例分别为4.6%、4.4%、3.6%和3.6%,整体呈下滑趋势。若以当前科创板IPO企业研发标准来看,科技公司的研发投入需占当期营收的5%及以上,而飞天云动的研发投入却连5%的“红线”都未达到。

研发上舍不得投入,自然难有太多的研发成果。截至今年7月8日,飞天云动在中国仅拥有5个发明专利和1个设计专利,从数量来看,其“硬科技”含量似有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其上述专利,全部是2014年至2020年期间申请的,主要涉及虚拟现实、服务器、前端处理,以及底座等衍生品领域,在相关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这些不算太新的专利,对其元宇宙相关业务发展能有多大的帮助仍有待考证。

飞天云动在招股书中表示:“飞天元宇宙平台计划属非常初步阶段,并无肯定的变现业务模式。由于其无法控制的因素,公司的收入、开支及经营业绩可能会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元宇宙的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目前尚未成熟,元宇宙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及限制。”

此外,其虽然在招股书中数百次提及“元宇宙”,但公司并未明确地表达其在元宇宙中的具体定位,也未清晰表达未来的发展方向。

因此,收入主要来源于营销服务、研发投入不足5%、科技硬实力没有突出表现的飞天云动,未来技术落地能力、商业变现能力是否能让市场和投资人满意,还要画个问号。

(本文已刊发于9月17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