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栏目:ARVRMR虚拟现实

气象台里藏着哪些黑科技?南都民生调研团去竹子林看了看

天气预报是怎么诞生的?天气预报信息能精确到街道?气象台里藏着哪些黑科技?你在月球上有多重?带着诸多问题,11月20日下午,第八届南都街坊口碑榜深调研第六站,选在了深圳市气象局。南都民生调研团走进气象知识课堂,揭开气象预报背后的那些秘密,并深入探讨气象科普与预报信息之间的关系。

调研走访

走进竹子林,体验一场“气象知识之旅”

看上去是一栋办公楼,走进去又像是一座博物馆。11月20日下午,南都民生调研团走进了深圳市气象台竹子林科普园区,开始一段“气象知识之旅”。

据介绍,科普园区借助3D技术、VR技术,DLP大屏、拼接屏、透明屏、小球大世界等高科技,结合多媒体技术呈现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展示效果,展示内容涵盖气象科技、二十四节气、气象知识宣教、天文科普等部分,特别是为参观者提供立体化、数字化、可触化的全新气象科普互动体验。例如参与者可切身体验VR漫游感受大风及台风天气的沉浸式效果。

二楼的体验馆的“小球大世界”就是一颗直径大约1.2米的地球模型,它能实时“预报天气”。这颗球由市气象局引进美国国家海洋与气象管理局卫星影像,通过计算机控制四路投影仪影像进行无缝组合,将全球卫星云图或影视信息等数据全景呈现,最终投射到球幕上。实际站在这里看这颗球,感觉像站在外太空看地球一样,能看到地球的地形、水文和大气的样貌,以及最近一个月以来的海洋和大气变化情形等。

而站在天体体重秤前,能够体验你在九大行星及月球上有多重,有月亮、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验下来站在木星上是最重的。例如某人站在地球上的体重是83kg,他站在木星上的体重就是210kg,而站在月球上时体重最轻。

天气预报如何诞生的?来源于三四十块屏幕的大数据

除了各种有趣的气象知识科普,园区还承担着办公作用,平时大家看到的气象预报就是从这里诞生的。天气预报的大致过程包括雷达观测、数据分析、天气会商等等,每次天气预报都是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对比,最终用算法得出。随着高科技手段的提高,这几年人们也是感叹天气预报“越来越精准”。

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紧张的日常工作。这里最多的就是各种屏幕,气象观测系统包括陆海一体、天气实景、天文与空间天气、智慧城市、气候与环境气象、恶劣天气呼叫、临近预报决策等等平台系统,大大小小的屏幕有三四十块,工作人员依据屏幕上的数据变化,做出天气预警判断。

随着大数据的输出,在预警中心得到的监测结果,最终还要通过生动的节目展现,因此在气象局也设有录播厅。录播厅看上去只有几台屏幕和一张绿幕,但是实际上却内有乾坤。在这里实时播报天气情况,虚拟演播厅可通过实时渲染、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MR(混合现实)等方式,让主持人的播报“活”起来,最终制作成平时大家看到的天气预报和气象天文知识进行权威解读节目。

在园区,工作人员还介绍了深圳的整体天气情况。据悉,深圳地处华南沿海,珠江口西岸,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短冬,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旱涝季节特征明显,汛期(4-9月)湿热多雨,其余时间干燥少雨。年平均气温23.0℃,历史最高气温38.7℃(1980年7月10日),历史最低气温0.2℃(1957年2月11日);一年中一月最冷,平均气温15.4℃,7月最热,平均气温28.9℃。

座谈会

市民想了解气象知识,可线上线下参与活动

随着对于如何做天气预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民生调研团在实地调研后开展了座谈会。

深圳市气象台工作人员介绍,多年来围绕“提升市民防灾减灾能力”“培养城市创新土壤”“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核心目标,深圳气象台推进了气象防灾减灾科学教育、科普资源、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人才队伍等基础条件建设。

其中,深圳市气象台的气象天文科普场馆体系,包括了深圳市气象台竹子林科普园区和深圳市天文台科普园区,基地总占地面积约45000平方米,实际开展气象天文科普活动面积约33400平方米。

除了线下以外,2020年3月23日还推出了深圳气象天文线上虚拟科普馆,足不出户实现科普“云游”,市民可通过该平台在线云游气象台、浏览科普作品、学习科普课件、参加科普活动,实现线上实景导览、语音讲解、弹幕互动、自媒体互动,进一步打造虚实一体科普基地,推动气象科普数字化、网络化,全域开展气象天文线上线下科普服务。

与此同时,每年的“深圳气象公众开放日”系列活动,具体形式包括深圳市气象台科普基地实地参观、“深圳气象小博士”科普讲座及气象小主播互动体验等环节。

南都民生调研团走进气象局,感受到了什么是智慧城市

在座谈会上,南都民生治理观察员、深圳市人大代表、龙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马锐雄表示,“在精细化和精准服务方面,我感到气象服务工作做得越来越细致了,一些预警信息甚至能精确到每一条街道,这让我感到很震撼。”马锐雄说,这次调研也了解了市气象局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方面所开展的工作,为南都聚焦民生领域和群众关切的务实作风点赞。

民生治理观察员、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减灾救灾联合会会长杨勤则建议,一方面以科技手段发展气象;另一方面建议重点做好科普气象相关工作,要从小培养好“气象小达人”。杨勤还说,街坊口碑榜是南都多年以来的王牌栏目,家喻户晓、品牌远播,南都组织民生调研团走进气象局让更多人了解气象预报的运作过程。

龙岗区市民代表王丰表示,感谢南都街坊口碑榜给予的机会,让他以民生体验官的身份走进深圳市气象局,切身体验了解深圳智慧气象平台是如何运作的,气象工作也可以通过这么多元的方式进行宣传普及,这次体验既涨知识,又被市气象局创新、多元、长效化的宣传工作实力圈粉。希望气象局能够继续多多组织线上线下的科普宣传活动,让更多人可以来学习、去传播。

随后,南方都市报和深圳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都发表了总结讲话。深圳市气象局副局长兰红平说,感谢南都街坊口碑榜活动让更多人可以关注民生实事。今年深圳市气象局更加注重科普工作,把老百姓想关注的气象预报信息更加用心去做好。兰红平透露,深圳市气象局接下来将继续推动气象科普工作“走进校园”、“走进企业”等,从线上线下等全方位途径,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气象天文防灾减灾科普服务。

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陶然则表示,此次在气象局感受到了什么是智慧城市。对于气象局的智慧城市运用,可以概括为:线上全媒体、线下多场景。南都民生调查团走进气象局,感受到了政府部门致力于在科技上不断优化,促使用户连接的不断完善,实际上这就是在为老百姓办实事。与此同时,精准的内容生产一定是需要创意做支撑,希望南都可以和气象局共同努力,为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